蟹黃小籠包,是江蘇傳統小吃,明、清時期已經享有盛譽。制作原料十分講究,餡為蟹黃和蟹肉,制作工藝精妙絕倫。
其特色是皮薄如紙,吹彈即破,制作"絕"、形態"美"、吃法"奇"。平素脾胃虛寒、大便溏薄、腹痛隱隱、風寒感冒未愈、宿患風疾、頑固性皮膚瘙癢疾患之人忌食。
如果你沒吃過,那就必須要嘗一下。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咬一口,幸福的很。
香濃的蟹黃和有嚼勁的面皮,食客們吃了個個臉上都是幸福滿足的表情。
只是,市面上的食品也越來越多,像我們這種要慢慢拆蟹肉、捶打面團的純手工包子,幾乎失傳了。
為了應付生活壓力,忙碌的人們把自己的個性隱藏起來,他們說吃多了工業化生產的快速食品,慢慢把美好的味道封存了起來。
傳統手工蟹黃小籠包咬開后有金黃的蟹油流出,咬一口,面皮松軟甜美,有敏銳的商人把我引入有檔次的餐廳,與那些名貴菜式放在一起宣傳推廣。
人們對蟹黃小籠包的欲罷不能,是因為我身上那股咸鮮味,鮮是肉的新鮮、蟹的鮮美、皮湯的鮮濃。
包子皮也是好吃的關鍵!為了讓面皮勁韌十足,需經過反復摔打、揉搓,這樣不僅保證餡料在面皮中不漏、不掉、不溢,而且還能保證優雅美觀的外形。
從蒸籠剛出爐的時候,面皮松軟甜美,蟹黃與豬肉的比例恰到好處,品之很鮮,聞之奇香。更主要的是,由于是老面發酵,回熱效果好,重新蒸熟,風味不損失,基本上跟剛出鍋
的差不多。
151-9026-3339
492373891@qq.com
無錫市濱湖區太湖街道周新苑486-8